4月28日,暨南大学翻译学院党总支组织师生党员赴珠海市博物馆开展主题当日活动,参观“盛世回归--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及青铜器、民俗文化展。翻译学院办公室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探寻青铜时代
首先,师生们参观了青铜器展,对青铜时代文明进行了深入了解。青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夏商周时期延续至秦汉时代,历时约两千年。青铜器,包括有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每一件器具都凝聚了先辈的才思与创造,成为那个时代的“国之重器”。师生们看到了各种形态、工艺精湛的青铜器,这些器物不仅是当时社会文明的象征,更是古代先人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通过参观,师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青铜时代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也更加珍视祖国的历史遗产。
品味民俗文化
随后,师生们来到了民俗文化展区。从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里,师生们看到了南迁移民的足迹,感受到了季风带来的滋润和海洋的包容。从十余项入选省级以上非遗的民俗文化展览中,师生们体会到了珠海人民对生活的感恩和对生命的祝福,这些也成为了当代珠海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在这里,师生们思考着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师生们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兽首特展
最后,师生们来到了兽首特展区,欣赏了鼠、马、猴、牛、虎、猪、兔七件兽首。兽首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随着国家经济的崛起和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圆明园兽首的回归成为了中国文化复兴,国力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时间齿轮转动,岁月车辙绵延。铜兽首默然凝视的,是百余年的聚散浮沉;青铜重器所铭刻的,是数千年前中华文明的开端、探索和发展。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国之重器,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实用意义,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代代传承。
共同铸就民族复兴的梦想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国家强盛,才能延续与传承文明之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多方努力下,已有三百余批次、十五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中华瑰宝回到久违的故土。
通过本次“走进博物馆,走近历史文物”主题党日活动,师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进一步提升了大家的文化自信,坚定了复兴中华的决心。未来,师生们必将携手同心,务实笃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图片:杨宗琳
文案:刘启航
初审:卞琛
复审:田娟
终审:邓永忠